当前位置:首页 - 印度介绍 - 印度外交

印度外交

印度为不结盟运动创始国之一,历届政府均强调不结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础,力争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。冷战结束后,印政府调整了过去长期奉行的倾向苏联的大国平衡政策,推行全方位务实外交。印度也是金砖国家集团成员之一。

中印关系
1950年4月1日中印建交。1959年西藏叛乱后,中印关系恶化。1962年10月,中印边境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。1976年双方恢复互派大使后,两国关系逐步改善。1988年、1992年、1993年、1994年印度总理拉吉夫•甘地、总统文卡塔拉曼、总理拉奥、副总统纳拉亚南先后访华。1991年、1993年、1994年、1995年、1996年李鹏总理、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、副总理兼外长钱其森、乔石委员长、江泽民主席分别访问了印度。1998年,印度以"中国威胁"为借口进行核试验,使中印关系严重受挫。2000年,5月28日-6月3日,应国家主席江泽民邀请,印度总统纳拉亚南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。2002年,中国同印度的关系进一步改善和发展。1月13-18日应印总理瓦杰帕伊邀请,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对印度进行正式访问,先后访问了阿格拉、德里、孟买和班加罗尔。6月4日,江泽民主席在阿拉木图出席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峰会期间,会见了与会的印总理瓦杰帕伊。中印之间关于锡金的地位的异议还没完全解决。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,中印在金砖四国机制下开始了经济政治合作。印度90年代以来经济腾飞,争取国际大国地位的努力日益明显,开始威胁到安理会五常;印度、日本、德国联合成一个小集团频频争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。中国的态度是安理会需要改革,但不明确支持这三个国家。

中印边界
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,习惯上分为东、中、西三段:东段长约650公里,从中国、印度、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、印度、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;中段,长约400公里,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、印度、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;西段长约650公里,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。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,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,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,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,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,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。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,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西线边界:克什米尔东半部,7世纪时东半部开始属于吐蕃版图,1242年吐蕃全境并入中国元朝版图,元朝在此驻军,为宣政院辖地。中线边界:锡金、不丹自8世纪即为吐蕃领土,元朝统一西藏后,成为中国的领土,到清朝时才分裂出去,深受藏族文化的影响。东线边界:公元1228年,中国云南、缅甸东北部一带的傣族越过阿萨姆东部山脉,统一了各部族,结束了长期的战乱,建立了阿洪王朝,史称阿霍姆王国或阿萨姆王国。

印俄关系
印度与前苏联于1947年建交。1955年后,苏联开始向印提供巨额经济、军事援助。1971年,两国签订"和平友好合作条约",建立极为密切的双边关系。1991年底苏联解体后,印大力开展与俄罗斯和其他各独立国家的接触交往。1993年,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印,两国签订了"印俄友好合作条约"、"印俄防务合作协定"和"印俄贸易合作议定书"等九项协定。2000年,印俄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。2001年,印俄关系继续稳步发展。2002年,印俄关系继续得到巩固,双方进一步深化军贸和军技合作。

印美关系
50年代~60年代,两国关系密切。1971年印与前苏联签订"和平友好合作条约"并发动肢解巴基斯坦的第三次印巴战争后,印美关系严重受挫。80年代后期关系有所恢复,近年来得到进一步发展。目前,美是印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。2000年,印度积极拓展同美国关系。2001年,印度继续巩固印美关系发展的势头。2002年,印积极推动同美国关系,双方在军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发展迅速。

印欧关系
2000年,印与欧盟建立首脑会晤机制,成为继中国之后第二个与欧盟建立类似机制的发展中国家。欧盟是印最大的贸易伙伴,双方贸易额占印外贸的近30%。2002年,印与欧盟国家关系进一步发展。

印亚关系
印度同东南亚国家地理位置相近,有悠久的历史关系,但因印1970-1990年间外交上推行亲苏政策及双方在柬埔寨问题上存在分歧,印与东南亚国家政治关系一般。九十年代,印积极推行东向政策,重视加强同东盟各成员国的交流与合作。1996年印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,加入东盟地区论坛。1997年参加孟印缅斯泰经济合作组织;2000年11月与泰国、缅甸、越南、老挝、柬埔寨共同成立湄公河-恒河合作计划。2002年,印度和东盟举行首次领导人会议,建立印度--东盟10+1对话机制,标志双方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。

印日关系
发展势头良好。2000年,印日建立全球伙伴关系。2004年起,印成为日最大海外开发援助对象。2006年12月,印总理辛格访日,双方宣布建立战略性全球伙伴关系,并将2007年定为"印日友好年"和"印日旅游交流年"。2008年10月辛格总理访日,与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举行会谈,双方同意在能源安 全、气候变化、联合国改革等问题上加强合作,发表了《印日安全合作联合宣言》和《印日全球战略伙伴关系进展联合宣言》。2009年12月,日本首相对印度进行访问。日印两国于2007年初启动经济合作协定谈判。这是日本迄今签署的第12个经济合作协定。

印巴关系
1947年8月印巴分治后始终不睦,并于1948年、1965年和1971年三次爆发全面战争。1971年12月断交,1976年7月复交。1998年,印巴相继进行核试验,展开核军备竞赛,两国关系急剧紧张。1999年2月,印总理瓦杰帕伊与巴总理谢里夫签署了《拉合尔宣言》,双边一度缓和。但4月印巴试射导弹,5月两国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卡吉尔发生激烈冲突,印巴关系再次由缓和趋向恶化。12月,一架印民航班被劫持,印外长指责巴与此事有牵连。2000年,印巴关系处于僵持状态,年底气氛有所缓和。2001年,印巴关系以"9•11"事件为界线呈前缓后紧之势。2002年,印巴关系仍处于紧张对峙状态。

印邻关系
印度与南亚邻国各方面联系较多,但也存在许多矛盾。1997年,印对邻国政策做出重大调整,推行"多予少取"的"古杰拉尔主义"政策,与各国关系普遍得到明显改善。1998年,印度核试引发南亚地区核军备竞赛,导致南亚局势急剧紧张,南亚其他国家对此仅作谨慎表态。1999年,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卡吉尔冲突,南亚局势恶化,南亚其他国家均对此表示关注,呼吁印巴两国保持克制和冷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