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印度介绍 - 印度宗教

印度宗教

印度是一个宗教色彩非常浓厚的国家,宗教与印度社会、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,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。自古到今,佛教、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曾经先后成为过印度的国教,这与印度古代的朝代更迭有关。孔雀王朝盛行佛教文化,芨多王朝是印度教文化,而莫卧儿王朝则是伊斯兰教文化。印度历史上的三个著名朝代成就了以上三种宗教在印度的地位。印度人们信仰宗教,按宗教教义行事。绝大多数人从早到晚,从生到死,一举一动,无不与宗教联系起来。在印度,你几乎能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,被称为"宗教博物馆"。尽管宗教在印度的影响很大,但是也有不少人接受无神论和不可知论。

印度教
印度教是印度最大的宗教,全印约有9亿信徒,占印度人口的83%。印度是印度教的发源地,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创立的婆罗门教。印度教于公元8世纪形成,它综合了多种信仰,没有单一的创建者和信条,没有完整的神学体系和道德体系,也没有中央组织。与其说是一种宗教,不如说是生活方式。印度教宣传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,主张非暴力,不杀生。印度教主张人们重视心灵的修行,这主要通过修炼一种名为"瑜伽"的功法来实现。印度教主要圣地是恒河支流的发源地巴吉拉蒂,曼达基尼、阿拉克南达,而瓦拉纳西是印度教中心。在印度教徒眼中,牛被奉为神灵,是繁殖、兴旺的象征。印度教有种姓制度,它将人分为四个等级:婆罗门、刹帝利、吠舍和首陀罗。婆罗门的地位最高,其余种姓的社会地位依次降低。各种姓间界限分明,不通婚,不往来,不变更。还有一种被排除在四大种姓之外的人,叫作贱民(哈里真),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,最受歧视。

伊斯兰教
伊斯兰教现在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,教徒多集中在克什米尔、喀拉拉邦、西孟加拉邦、比哈尔邦和阿萨姆邦等地,约占印度人口的13.4%。拥有教徒1.3亿的印度,已成为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国家。印度穆斯林分两种,一种是移民叫阿失拉甫,一种是本土皈依者。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,以逊尼派为主。15-18世纪莫卧儿帝国统治期间被定为印度国教,迅速发展,统治印度长达几个世纪,对印度宗教、社会、风俗和文化艺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。作为外来宗教的伊斯兰教和本土宗教印度教在教义、法律、习俗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,导致了一系列的宗教冲突。这两个主要教派在现代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,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造成的。

佛教
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发源于印度北部今比哈尔邦,有0.8%的印度居民信奉佛教。佛教在印度曾获很大发展,孔雀王朝时达到鼎盛,影响到中国及其他国家。但到了13世纪,印度境内的佛教寺院基本被毁,佛教被印度教、伊斯兰教取而代之。许多印度佛教徒移民到斯里兰卡、西藏和其他亚洲国家,导致了佛教在印度的衰落。虽然在二战以后,印度的佛教复兴引人注目。但总的来讲,如今佛教在印度的势力比较弱小。

耆那教
耆那教是起源于印度的四种主要达摩系宗教之一。印度有0.4%的居民信奉耆那教,绝大部分教徒都生活富足,主要集中在西印度。耆那教产生于公元前6-5世纪,是一种禁欲宗教。该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于宗教,认为正确的信仰、知识、操行会导致解脱之路,进而达到灵魂的理想境界。

基督教
基督教在公元1世纪就已经由使徒多马传入印度。第2世纪,叙利亚犹太基督徒的到来,使基督教在印度得到巩固。今天,基督教是印度第三大宗教,信徒超过2000万,占人口的2.3%。基督教流行于南部的喀拉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,东北部的那加兰邦、米佐拉姆邦和西部的果阿邦。基督教在印度有几个分支,如叙利亚教会、伦敦教会、丘奇教会、妇女教会以及兄弟教会等。

锡克教
锡克教产生于1469年,创立于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,是在伊斯兰教影响下经过改革的一个印度教教派。印度有1.9%的居民信奉锡克教,主要分布在旁遮普邦、德里和哈里亚那邦。最著名的锡克教庙宇是金庙。该教祖师称为"古鲁",共有十位师尊。锡克教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"四反五K"。四反,即反禁欲,反繁琐的祭祀礼仪,反多神论,反强权政治。五K,是锡克教徒的装束,以示与其他教徒的区别,即Kesh(蓄发留须);Kanga(佩戴长梳);Kachh(包裹头帕),Kara(右手戴钢镯);Krpan(身配短剑)。锡克教徒男子名字后面均加"辛格"(意为狮子)二字,以勇猛彪悍著称。锡克人内部很团结,互为兄弟,强调勤劳勇敢。他们不吃牛肉,不抽烟。锡克人比较富有,在印度经济上占有重要的地位。

祆教
祆教是古代波斯的宗教,仍在印度流传,信徒称为帕西人。许多世纪以前在今日的伊朗,祆教徒遭受到穆斯林统治者的迫害而逃到印度。当时的印度国王保护并安置他们在印度西部古吉拉特的Sanjan。

犹太教
公元前1世纪,印度西海岸和地中海地区之间就有贸易联系,在那里出现了小型的犹太人居留地。目前,犹太人在印度只占非常少的一部分人口,大部分居住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喀拉拉邦。